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80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为材料,经熏气证实,SO_2浓度与叶片含硫量及K~+渗出量之间呈密切正相关。按污染指数(IPC)法和统计法(μ+s)划分四个污染等级,用以评价沈阳市SO_2污染,K~+渗出量法较叶片含硫量法更接近理化监测值。按95%置信度绘制预测图,经精度分析,K~+渗出量法较叶片含硫量法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62.
乌梁素海湖泊湿地植物区甲烷排放规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运用静态箱法,对内蒙古乌梁素海不同水位的芦苇群落(Phragmites australis)和龙须眼子菜群落(Potamogeton pectinatus)的甲烷排放通量进行2 a(2003~2004)野外观测.发现龙须眼子菜群落(沉水植物)甲烷平均排放速率为(3.44±1.60) mg·(m2·h)-1, 仅为芦苇群落(挺水植物)的平均排放速率的21.94%.高水位芦苇的排放速率要大于低水位芦苇群落.芦苇群落的甲烷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规律,并且5 cm土壤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是影响季节性和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观测数据和植物的分布面积,计算得出乌梁素海2003和2004年的甲烷排放量为1 024.6 t和1 156.7 t.  相似文献   
63.
落叶燃烧排放的颗粒物及有机碳、元素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宗  刘刚  李久海  徐慧  吴丹 《环境科学》2015,36(4):1202-1207
为研究落叶燃烧排放的颗粒物(PM)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采用明燃和闷燃两种形式对10种乔木的落叶进行燃烧实验,采集了排放的烟尘,并用元素碳/有机碳分析仪测定样品的OC和EC含量.结果表明,落叶在明燃状态下PM、OC、EC的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7.9~31.9、0.9~9.7、3.6~13.9 g·kg-1,平均值分别为19.7、5.2、6.8 g·kg-1.闷燃状态下PM、OC、EC的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61.3~128.9、31.7~60.4、1.9~6.0 g·kg-1,平均值分别为91.0、43.0、4.0 g·kg-1.明燃和闷燃的OC/EC变化范围分别为0.21~1.82和8.16~16.84.明燃状态下OC/PM、EC/PM的范围分别为0.11~0.41和0.18~0.56.闷燃状态下OC/PM、EC/PM的范围分别为0.43~0.53和0.03~0.06.OC和PM的排放因子在两种燃烧状态下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在不同的燃烧状态下,各组分之间的排放因子具有较大的差异,OC的排放因子在闷燃状态下高于明燃状态,而EC的排放因子则相反.不同燃烧状态下PM、OC、EC的排放因子及它们之间的比值分析,对建立森林生物质燃烧源排放清单以及来源解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不同采收期暴马丁香叶中主要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活性成分与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质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铁、锰、锌、铜的含量,再采用SPSS16.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在5月2日含量较高,4月20日含量较低;总多糖和4种微量元素在5月2日含量较低,4月20日含量较高.与不同采收期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上升或下降趋势对比,总多糖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总体上却与其相反.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总黄酮与Fe、Mn、Zn元素间呈现一定的拮抗作用,而多糖与Fe、Zn、Cu元素间呈协同作用,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含盐量湿地土壤中芦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温室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接种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Glomus versiforme(GV)对非盐渍化和盐渍化湿地土壤上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菌根侵染率、生物量、矿质营养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和Na+、Cl-含量的影响,旨在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和盐碱化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在2种湿地土壤上4种AM真菌的平均菌根侵染率为2.5%~38%,接种CE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它接种处理;盐渍化湿地土壤上芦苇菌根侵染率与非盐渍化湿地土壤间无显著性差异,非盐渍化湿地土壤芦苇生物量、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显著高于盐渍化湿地土壤,而Na+和Cl-的含量显著低于盐渍化湿地土壤.对于非盐渍化湿地土壤,接种GV处理显著增加了芦苇地上部的干重,促进了芦苇地上部对N、P、K、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的吸收,接种GV和RI则显著促进了芦苇根部对P和K的吸收;4种接种处理显著降低了芦苇地上部N∶P,接种FM和GV显著降低了根部C∶N和C∶P;4种接种处理也显著降低了芦苇地上部Cl-的含量,接种RI处理显著降低了芦苇地上部Na+的含量.对于盐渍化湿地土壤,4种接种处理对芦苇生物量、矿质营养吸收和Na+、Cl-的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影响.结果也表明,AM真菌对于不同含盐量湿地土壤芦苇生长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菌根效应,在非盐渍化湿地土壤上对芦苇生长的有益作用明显好于盐渍化湿地土壤.应结合相应的技术措施进一步通过野外实地实验筛选接种效果好的AM真菌菌种,探讨菌根技术对不同含盐量湿地土壤上芦苇生长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66.
对比分析传统干化床、芦苇生态床及芦苇-蚯蚓复合生态床3种处理方式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传统干化床处理简单易行、成本低,但脱水效率低,处理15 d后污泥含水率仍在79.8%左右. 芦苇生态床较传统干化床具有明显优势,其处置后污泥含水率可降至67.8%,但其对有机质、TN、TP的去除效果不明显. 芦苇-蚯蚓复合生态床对污泥脱水效果最佳:①污泥含水率由原来的95.1%降至44.4%,体积明显减少,达到了污泥减量化的目标;②扫描电镜试验显示,处理后污泥具有孔隙及片状结构,有利于水分散失;③污泥中w(有机质)、w(TN)、w(TP)分别降低了14.5%、20.3%和13.2%左右. 热重分析发现,污泥中不稳定化合物含量有所降低. 经芦苇-蚯蚓复合生态床处理后,Cu、Ni、Zn、Cr残渣态所占比例分别由原污泥的3.2%、23.7%、15.2%、55.8%增至73.3%、43.1%、78.3%和78.6%,大幅降低了重金属的迁移风险,并且污泥红外图谱显示─COOH和酰胺明显增多,有利于重金属的稳定. 综上,复合生态床可有效实现污泥减量,并且降低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67.
刘营  刘敏  杨毅  陆敏  于英鹏  汪青  郑鑫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7):1855-1862
采用GC-MS对上海市中心城区樟树叶片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樟树叶片中∑16PAHs、致癌性PAHs、BaPeq含量范围分别为199.14~488.77、56.63~209.37、4.39~14.80ng/g(干质量),最高值均出现在工业区,其次是交通区、商业区,最低值均出现在公园绿地.各采样点樟树叶片不同环数PAHs分布特征相似,以3~4环为主,平均含量分布占∑16PAHs的31.60%和54.25%,其次为2环和5环PAHs,分别占5.83%和5.97%,6环最低,仅占2.35%;主要单体为菲(Phe)、 (Chry)、荧蒽(Fl)、芘(Pyr),工业区萘(Nap)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功能区.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特征比值法源解析表明,樟树叶片中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相似文献   
68.
芦苇人工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芦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介绍了复合式芦苇湿地、新型芦苇床填料等相关的新技术,指出系统的堵塞和芦苇的衰退等问题是进一步发展芦苇湿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9.
水稻幼苗镉积累特征和离体叶片耐镉性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根系对镉(Cd)的富集能力和向地上部的转运效率直接决定着水稻地上部的Cd积累量,是影响稻米中镉含量的关键因素。提高水稻根系对Cd的阻控能力有助于降低南方稻区大米镉含量超标的风险。以水稻核心种质资源中的高Cd积累品种‘齐头白谷’和低Cd积累品种‘27760’的幼苗和离体叶片为材料,对其Cd吸收转运特性和耐镉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根系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的Cd吸收动力学特征都符合米氏方程,‘齐头白谷’的Cd最大吸收速率F_(max)显著大于‘27760’,Km值无显著差异。当根际环境中的Cd浓度高于0.89μmol·L~(-1)时,‘齐头白谷’的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的Cd积累速率显著高于‘27760’。地上部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的Cd吸收速率与根系可溶性组分中的Cd浓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当根系可溶性组分中的Cd浓度相近时,‘齐头白谷’地上部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的Cd积累速率显著高于‘27760’。在0.89~8.9μmol·L~(-1)的Cd溶液中,‘齐头白谷’离体叶片的失绿速度明显低于‘27760’。‘齐头白谷’具有耐Cd能力强、Cd积累速率快和转运效率高的特点。水稻离体叶片的耐Cd能力和幼苗根系的Cd积累能力以及幼苗的Cd转运能力高度相关,它们都可作为快速鉴定低Cd积累品种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0.
The tea bush (Comellia sinensis) is grown commercially in a large number of countries. Tea is a beverage, which consists of processed and dried tea leaves and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global drinks. Tea contains some heavy metals, such as Pb and Cd, which exert advers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b and Cd levels in tea leaves and in the solution following dissolution in boiling water. In order to assess Pb and Cd in Iranian consumed tea, 10 tea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metal concentration in tea leaves and boiled water solutions. For tea leaf analysis, the samples (5 g) were oven dried, ash dried in a cold oven, cooled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then 2 mL nitric acid were added to the samples and the acid were evaporated on hot plate. For tea solution analysis, tea (5 g) was added to 250 mL of boiling distilled water and after filtering, the liquid was collected as tea 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b and Cd in Iranian tea leaves was 9.73 and 0.67 mg kg?1 and in foreign tea leaves 2.5 and 0.53 mg kg?1, respectively. Shariat and Golkis representing Iranian, and Red Shahrzad and Ahmad representing foreign tea, showed the highest and lowest concentration respectively of Pb. Bamdad and Shariat representing Iranian, and Black Sedaghat and Ahmad representing foreign tea, showed the highest and lowest levels of C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nger the time of dissolution of the tea,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Pb and Cd in tea solution. In order to control Pb and Cd levels in tea, the type of water used in agriculture and quality of soil needs to be regul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